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信息发布者:北薄西村
    2019-04-12 17:32:48    来源:微山县人民政府网站   转载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照片.jpg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广泛的流传性,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被欧美人士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6月,民间文学《梁祝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一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国流传很广,版本很多,但大体内容基本相似。流传在济宁的梁祝传说都与本地风物名胜,甚至风俗有关,主要集中在微山县马坡乡、邹城市峄山和济宁市任城区一带。峄山求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朝,济宁九曲村有个祝员外,膝下有一女,唤作英台,聪慧过人,见到世家子弟求学中榜,光耀门庭,便一心想出门拜师求学,但怎奈自己是个女儿之身。英台求学心切便乔扮男装,外人居然看不出什么破绽,父亲也就同意了。

        初春时节,草长莺飞,英台踏上了求学之路。她要去的地方就是现在山东省邹城市的峄山,那里当时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场所,直到现在还有“梁祝读书洞”遗迹。在去往峄山的途中,走过泗河吴桥村时,邂逅了书生梁山伯,他是邹邑(今邹城)人,也是去峄山求学。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结拜为兄弟,相伴同行。此后的三年里,两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又同睡在一张床上。聪明的祝英台告诉梁山伯,我们是君子,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在我们两个人的中间放一碗水。憨厚的梁山伯同意了,所以在三年内竟不知道祝英台是位女子。三年后,两人学成归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暗送秋波,她告诉山伯家中有一个妹妹,长得和她一模一样。她希望梁山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到她家里提亲,梁山伯欣然答应。但梁山伯事后忘的一干二净。

        桃花开了,桃花落了,桃子成熟了。梁山伯猛然想起祝英台要求他到她家里提亲的事情。梁山伯急匆匆赶到了祝英台的家里,才发现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孩;并且得知因为他没有依约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来提亲,祝英台的父母已经把她许配给了富家少爷马文才。梁山伯在悔恨痛苦的折磨下病倒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消息传来,祝英台痛不欲生。在马家迎亲的当天,祝英台提出要祭拜梁山伯后才同意和马文才完婚。马文才同意了,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墓前痛哭不止,突然青天霹雳,坟墓裂开了一个口子,悲伤的祝英台毫不犹豫地一头扑进去。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坟墓又慢慢地合拢了,随之,两只美丽的蝴蝶从坟里飞出来,翩翩远去……

        当地的乡绅认为这是节义之事,应当为后世所纪念,于是在墓前立碑作传。所葬之地即今济宁市微山县马坡村。

    “梁祝除妖洞”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书院就在峄山脚下,但谁也没上过山。因为传说山上有吃人的妖怪。这年春天,先生回家奔丧,放了学生的假,梁山伯和祝英台便利用这个机会结伴春游,登上峄山。

        只见山上怪石垒垒,古木森森,清泉石上流,黄花向阳开。两人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山洞,洞内有石桌石凳,清幽无比,正是读书习文的好去处。两人拿出课本诵读起来。过了一会儿,好动的梁山伯发现洞内还有一个小洞,便拈了进去,发现里面挂着一把宝剑,寒光闪闪,他急忙喊来祝英台,取下宝剑一看,手把上竟刻着“吕洞宾”的大名。祝英台疑惑地把剑鞘倒竖起来一甩,竟甩出一块绢绸,上面写道:“梁祝二学子:知尔游山,必来此洞居住。因山中有妖,特赠剑防身。望寻机会为民除害。灭妖前,勿离开此洞。切记,切记。”二人读完,惊出一身冷汗。方知山中真的有妖。史好老老实实呆在洞内,等待时机逃脱。

       妖精也发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正欲进洞吃了他俩,没想到洞里悬着一把伏妖宝剑,令它望而却步。妖精只好想法把他们骗出洞来,才能吃掉他俩。第一回,妖精变化成一位讨饭的老婆婆,在洞口乞讨。梁山伯拿出两张烙饼,正要送出去,被祝英台一把抓住,然后从洞口处递了出去。妖精一计不成又施二计,它变化成一位采药的年轻女子,躺在洞口,身上盘着一条大蛇,痛苦地呻吟着。心地善良的梁山伯见状,急忙冲出洞外,把缠在女子身上的大蛇抓了起来,原来是根草绳。年轻女子立即现出原型,张开血盆大口,向梁山伯扑来。就在这紧急关头,祝英台手握宝剑冲出来,将妖精软为数段。等惊恐万状的梁山伯清醒过来后,祝英台说:“仁兄啊!今后您待人接物,一定要善于识别,切莫被假象所迷惑啊!”

        从此以后,峄山再也没有闹过妖精。当地人为了纪念梁祝为峄山斩妖除怪,便将这个洞称为“梁祝除妖洞”。

        梁祝的其它传说 在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邹城市一带还流传着许多与梁祝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合葬》、《蝴蝶成双不分离》、《峄山姻缘来世成》、《梁祝读书洞》、《梁祝闹五宝》、《“断桥”隔断梁祝情》等。此外,在《邹县志》、《峄山志》、《陶庵梦忆》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在地方曲艺南路山东琴书《梁祝下山》的演唱中,也有关于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济宁,二人同在邹县(今邹城市)峄山读书念文章,他们因相互思恋而死,死后合葬在邹县马坡(现属微山县)的唱词。时至今日山东琴书《梁祝情缘》等说唱艺术形式仍在当地流行。

        由于梁祝传说以其特殊的情趣和在民间的势力而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青睐,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上演了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文人在新改编的戏曲中,创造了避婚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劝婚骂媒、楼台相会、吊孝哭灵、逼嫁、祭坟化蝶等情节。由于这些崭新的艺术形式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给梁祝民间传说的生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是使梁祝传说的情节固定化了,原来在农民中流传的多种多样的传说,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地向戏曲故事和电影故事靠拢,单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态的传说的面貌逐渐变形;二是使民间的梁祝传说失去了传播和传承的市场和渠道,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淡化,甚至渐渐萎缩。这就使得梁祝传说的流传地区被记录下来的故事数量减少、故事情节模式化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二

        梁祝传说的最初雏形是怎样的呢?从16世纪开始,关于梁祝籍贯的争议就一直不断。在各地反映梁祝故事的戏曲和民间文艺作品中,梁祝的故乡一直没有得到确定。身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而他们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民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梁祝传说起源的版本很多。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还有一处是河南汝南。

    有关梁祝的遗迹,目前已发现20多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等。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2003年10月27日,一块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在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资料。

    该墓碑长180厘米、宽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额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8个篆字,碑文831字。根据碑文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作为朝廷钦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视察河道时,途经微山马坡,发现已破败不堪的梁祝墓,决计重修。碑文还记载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在邹县(现邹城市)峄山读书学习三载,后二人因思念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马坡的史情。

        从马坡出土的墓志证实了梁祝确有其人,墓志中“济宁九曲村祝君者”,所提到的祝英台的家“济宁九曲村”即今天的山东省微山县马坡乡的马九(已分为东九、西九两个村)村;“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意思是说“梁山伯”的家位于“邹邑西”,是指“邹县城西”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的城西方,位置即今天的微山县两城乡附近(当地民间传说“梁山伯” 的家在微山县两城乡薄梁村);“西庄富室马郎”的家在今天的微山县马坡乡的马西村。马坡墓志也证实了梁祝故事其结局为人间悲剧,无钻坟化蝶之神话传说。

        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刻立时间较早的一块碑。而原来在浙江宁波发现有明嘉靖丁未腊月(1574年)的墓碑,比马坡墓碑晚了近60年,而且碑文只有“晋奉,义妇冢”几个字。梁祝墓碑历史上一直存在,1952年凫山县第六区(今属微山县)修浚白马河工程时,梁祝合葬墓碑就已存在,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为配合新婚姻法的颁布,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根据清代焦循所著《剧说》中“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之记载,专门派人到济宁市、嘉祥县寻找此碑未果。于是便以南方流传的梁祝为准,拍摄了越剧电影《梁祝》在全国上演。1976年大造农田平整河道时,梁祝墓碑连同诸坟被平掉。墓志碑被深埋地下,又一次被历史无情地尘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济宁市文物局根据史料记载,对梁祝墓碑进行勘探,找到了具体位置。由于当时的保护措施有限,将其再次埋藏地下,直到2003年墓碑才又重见天日。

       在微山县马坡,梁祝故居村庄依在,家族后裔尚存。年过八旬的马振西老人系马氏族长。他提及马氏族规时,肯定地说:“几百年了,马氏族谱上从未出现过祝姓的媳妇。”马族长称,马祝不通婚虽不是明文规定,但执行起来却比法律还严格。直到现在,这一族规还在延续。马族长坦言,此规矩由来已久。当年马家对祝家可谓三媒六聘、明媒正娶。但祝英台却心系梁山伯,最终导致马家娶亲娶个空,这是马氏家族的奇耻大辱。从此马祝两家不再联姻。即使到现在,马家乡民和祝家乡民,一个河西,一个河东,交往非常少;马姓与祝姓人遇到一起,也依旧有些许不自在的感觉。这可谓梁祝传说在马坡乡留下的尤为独特的历史印记。

        专家据此推定,济宁是梁祝传说的真正发源地,是梁祝文化的传播中心。梁祝故事由济宁发源,逐渐流传到全国许多地区,至今在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都有梁祝墓、庙,可见其深入民间,影响之大。同时,它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国外的影响也很大。

    梁祝故事不但是民间传说的杰出代表,而且还渗透到多种文艺形式之中,传奇、唱本、民歌、弹词、鼓书、戏曲等,对梁祝故事都有反映。

        梁祝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梁祝二人之所以未能结合,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束缚,在英台已许配他人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不过,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没有受到权、钱、才貌等因素的影响,完全出于心灵的契合,是以对方的可亲、可爱、可以信赖为条件的。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的青年男女来说,显然也有教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转换,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改善,使祝英台女扮男装而显示的女权地位问题不再成为民众的重要关注点,而梁祝爱情悲剧的震撼力也逐渐从现实生活的领域转移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上。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上,“梁祝传说”赫然由宁波鄞州、杭州、上虞、宜兴、济宁和汝南4省6地共同拥有,并因此成为首批申遗项目中的特例。

        随着旅游事业在地方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地域文化的发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进,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和史迹,重新被重视起来,各地也千方百计挖掘出一些有关史迹和失传已久的传说片断,使我们的梁祝传说文化重新放射出光辉,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当地球人尝试与外星人对话时,向宇宙发射的探测卫星上携带的唯一音乐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将使得整个宇宙在这个千古绝唱面前为之倾倒――

     

    碧草青青花盛开 ,

    彩蝶双双久徘徊 。

    千古传颂深深爱 ,

    山伯永恋祝英台 。

    同窗共读整三载 ,

    促膝并肩两无猜 。

    十八相送情切切 ,

    谁知一别在楼台 。

    楼台一别恨如海 ,

    泪染双翅身化彩蝶。

    彩蝶翩翩花丛来 ,

    历尽磨难真情在,

    天长地久不分开 。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